黄标车政策如何理清仍待思考
雾霾横行,机动车尾气成为“罪魁祸首”之一,淘汰“黄标车”成为多地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招。贵阳市近日出台限行措施清理黄标车,可一项利于环境保护的举措,却因准备时间太短、领取环保标志不便,导致多个领标点秩序混乱,甚至黄牛泛滥,引发不少群众的抱怨。
专家认为,相关补贴政策未出台的情况下,贵阳市以“罚款形式”的限行政策将“黄标车”强制清理出局,形式积极却“欠稳妥”。
目前全国各地正加速“黄标车”淘汰力度,未来几年,中国有数百万辆汽车将被淘汰,如何顺利清理“黄标车”,值得思考。
“扎堆”领标引争议
2014年12月20日,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和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联合发布《关于扩大对未取得国家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车辆限行范围的公告》,机动车辆未取得“绿标”,从2015年1月1日起,每日7:00至22:00将禁止进入主城区二环(含二环路),否则依据相关法规处200元罚款处罚。
按照环保部要求,机动车环保检验及“黄绿标”的发放,是识别污染物高排放车辆的重要依据,也是逐步淘汰环保指标不合格车辆的主要依据。“黄标”和“绿标”都是环保检验合格标志,但“黄标车”未达到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,尾气排放污染量大、浓度高、排放稳定性差,被认为是高污染车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短短10余天时间内,近20万辆车需要集中领贴环保标志。一时间,贵阳市各个标志申领点都排满了长队,一些申领点甚至出现“领标黄牛”,收取200至500元不等费用为车主办“绿标”。网名为“踏花而来马蹄香”的贵阳车主在微博吐槽说:贵阳观山湖区领标志现场,在正面战场排起了“长蛇阵”;侧面战场,黄牛叫卖200元一个“绿标”,不讲价。
有车主向记者埋怨,规定出得太快连反应时间都没有,“去年刚买的新车也要去排队领标才能开进主城区,实在难以理解。”“黄标”车车主魏先生住在贵阳市一环以内,在他看来,还没有“心理准备”,他的车一出门就得罚两百,“没办法,车就只能一直放在车库里了。”他说。
正因为抱怨太多,贵阳市后将公告实施日期从1月1日延长至1月15日,全市27个核发点增加发放设备和工作人员,每个点发放电脑已由原来的1台增加至3到5台,周末和元旦都正常上班,下班后还加班加点的办理环保标志。
记者从贵阳市生态文明委了解到,2010年贵阳市就实行未取得“绿标”的机动车禁止驶入一环,但从未实施过严格的罚款,这次扩大到二环,区域增大、且制定出罚款细则。
“限行令”匆匆上马引争议
淘汰“黄标车”、保护生态环境是公众的共识,然而贵阳“限行令”一出,却引发各界争议和群众抱怨。争议焦点在于公告时间过于仓促,准备不够充分,其合法性与合理性都值得商榷。
中豪律师集团律师何先武认为,按照《贵阳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》,规范性文件的公布日期和生效日期间隔不得少于30天,而从12月20日公告至1月1日实施,只有10天时间。尽管后来延期到15日,也只有25天时间,并不符合相关规定。
据了解,目前全国各地对“黄标车”淘汰主要采取三种措施:一是政府给予一定补贴,鼓励车主主动提前报废“黄标车”;二是规定“黄标车”限时限区域行驶,迫使车主尽快淘汰“黄标车”;三是要求车主加装处理设备,排放检验合格后换发“绿标”。
一些网友提出,原本是一项利民政策,却不像别的省市淘汰“黄标车”同时有相关补贴政策和过渡时间,直接“以罚代管”要求车主无条件服从,是不是太过“霸道”?
治“心肺之患”治“标”更应治本
专家认为,一道“限行令”没有按照行政程序执行,让近20万辆车的车主在短时间集中去办理环保标志,这种摆着“官架子”的做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也难以让车主满意。
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指出,既然“黄标车”已经被公认为城市空气污染的“祸首”,在淘汰“黄标车”的问题上要保证进度,政策更应该“接地气”,措施出台应经科学调研论证,而不是遇到问题就踩急刹车,一禁了之。
程德安说,对“黄标车”进行治理,除了大范围禁止“黄标车”上路,还应加强监管,禁止“黄标车”进入二手市场流通;同时,“奖罚并重”,对“黄标车”报废更新采取适当补贴措施,在鼓励补贴政策下,“黄标车”车主会更愿意自觉参与黄标车淘汰工作。
业内人士认为,要真正实现治理空气污染、淘汰“黄标车”的目标,还应多管齐下。从国家层面应尽快统一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,明确强制执行措施,此外实施区域间联防联控,从严打击超标排放车辆。同时,控制油品品质,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生产、严格执行,从源头堵住污染源。只有这“三驾马车”并驾齐驱,淘汰黄标车、治理空气污染才能真正见成效。